【正能量】中學生出書為香港難民中心籌款 以家鄉食譜帶出7位難民流離失所悲情故事
發布時間: 2020/08/11 17:52
最後更新: 2020/08/11 20:45
在地球村下,大家對香港有難民在苦候其他國家接待,有多少認知?他們跟我們一樣,在出生地本已安居樂業,卻遭到不幸,流亡在外,生活困苦。中學生Chloe去年採訪了7位難民女性的心聲,用她們家鄉食譜再配合難民個人流亡故事,希望帶出人們欣賞到她們的才藝,日後有平台讓她們的畫作、詩歌有展示機會,令她們在苦困中心靈獲滋潤。
15歲的Chloe Yau製作的食譜《The Displaced Cookbook》,現為基督教勵行會的難民服務中心籌款。就讀國際學校的她,去年由媽咪帶同一家四口到難民中心,參加一個人物圖書館的活動,讓她第一次知道香港原來有難民。
媽媽邱太Winnie是父母效能訓練課程導師,她謂有2位朋友不約而同在基督教勵行會開辦的難民服務中心當義工,一位是讀心理學的女生,她在中心負責輔導難民,而另一位外籍朋友是跟她一樣,從事父母效能課程導師,在中心幫手為難民們煮飯,因緣際會下讓她開始認識到香港難民的事,去年邀請一家人參加中心主辦的「人物圖書館」活動,丈夫和子女各自聽到3個人士的故事。
她意想不到是女兒深受感動,適藉她去年讀9年級時的暑假,需要策劃來年的IB國際文憑課程中學項目(MYP)個人設計功課,萌生藉撰寫食譜帶出難民的故事,讓更多人知道這備受忽略的族群,也希望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接納。
提升認知 喚起共融
Chloe謂自己生活圈很單純,初中時只在書本,及曾製作過介紹這主題的海報,但對難民課題非常陌生,一直到去年參加人物圖書館,才知道香港有難民。
食物是世界共通語言,令大家回到家的感覺,食物同時也帶有歌頌文化的意義,故想刊登出她們的家傳食譜,帶出她們原居地的獨有文化。
食譜共有25道菜,製作上不會很複雜,期間也曾上網學習,希望盡量製作出最貼切食譜的味道。
叫她意外是當時她只是為策劃功課而向基督教勵行會叩門,但卻獲機構欣賞其意念、提出合作,最後為她安排7位人士訪問,藉著她的出版物為難民籌款。
親力親為 跟進細節
她解釋,由零到製作過程,都要落手落腳,例如受訪難民不能暴露身份,故拍照時統一用手演想表達接納和愛的手勢。全部訪問一天內完成,故之前要擬好問題,找攝影師幫忙拍照;之後,按照難民提供的食譜把食物製作出來,及為食物造型拍照,而之前她更情商了一位師姐教自己拍食物等技巧。
製作和訪問期間,她也因此喚起想去幫助弱勢的使命感。
傾聽她們往事時,發現7位女士很有才華和經歷,她們當中有的畫畫很靚,或有編織天份,有的擅長寫詩等等,但這裏沒有平台去展示才幹,能感受到她們生活很單調。
其中有位受訪的巴基斯坦前老師,在家鄉時已很喜歡寫作,來港後有機會參加勵行會寫詩班,啟動了她的才華。
她也記載了這位巴基斯坦老師介紹她的家鄉小吃——著名茗茶小食Palak Pakora,因她家鄉有不明文規定,每逢下雨時人們便會弄這小食,食材包括有鷹咀豆粉、菠菜、洋蔥及薑黃粉等,其香味常令她回想童年。
那是她和爸爸的共享回憶,故這食物令她在下雨時特別思鄉。
她採訪過最悲情是一位斯里蘭卡年近70的長者,她曾經涉及政治紛戰而入獄,其司機、工人也因此被殺,後來家人因各自避難而分散,她獨自逃來香港12年,因家人不在身邊,各樣原因令婆婆患上抑鬱,精神上有很多創傷需要輔導。
婆婆說起往事也哭了,連帶令我也不禁哭起來。
望增展示機會 滋開生命
難民們全都經歷過很大創傷,她謂最大觸動是她們因身份為不能在港工作,縱有才幹也缺乏展示的機會,對前路也沒有想法,而她們是很希望被社會認同和接納。
她們和我們一樣,本來生活好好,但一個戰亂,或因各樣原因而被迫流亡,到港後因身份關係,也只有能力住劏房,因此難民中心能為他們舉辦不同類型的興趣活動,讓他們可以跟外界有接觸。
Chloe謂希望這本書喚起大家對難民的困難和處境的認知,她自己也因為製作這本書,建立起同理心,並敢於跟不同背景人士溝通。
Winnie謂,整件事令Chloe有很大成長。
她自己去了很多次難民中心,進行後期製作,我並沒有陪同,讓她自己去處理!見到她被這件事啟動了初心,很投入,也很感動。希望這本書能表達香港如此有活力的難民團體,讓更多人關注他們需要。
支持她的食譜可按此連結訂購,或在售賣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產品的網上市集SparknShop上購買。
記者:胡麗珊